又见一道美食带火一座城。近来甘肃天水麻辣烫全网爆红,各大社交平台相关话题高达上百个、视频播放量近10亿;旅游平台上,近一个月内目的地为甘肃天水的订单量同比增长超两成;就连当地辣椒寄件量都暴涨5倍,快递员称日发千斤甘谷辣椒。
有“淄博赶烤”“尔滨宠粉”的珠玉在前,网友纷纷喊话甘肃文旅积极行动“接住这泼天的富贵”。甘肃当地也相继推出一站式接送服务、连夜刷墙提升市容、免费送景区门票、举行美食节活动等举措,不遗余力乘势推广。
就甘肃天水而言,把哪里都有的麻辣烫这个国民小吃整出圈,流量密码在于别处难以复制的特色:甘谷辣椒、麦积花椒、武山粉条和极具地域辨识度的土豆。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丝路古镇甘肃天水,其实有很多引以为傲的旅游资源。譬如有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共有大大小小的A级旅游景区42处;有“陇上江南”美誉的天水市还毗邻鸣沙山、月牙泉,300万常住人口中就有45个少数民族,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都独具特色。
天水麻辣烫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这背后,是天水人民豪爽、直率的性格,是对传统美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更是对创新精神的追求。从传统的麻辣口味到结合地方特色的创新菜品,天水麻辣烫不断推陈出新,满足了这个追求个性和新鲜感的时代的需求。
天水麻辣烫的火爆,不仅仅是味蕾的狂欢,它更是社会现象的一种映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渴望通过美食来寻找慰藉,麻辣烫以其快速的制作流程和即食的特点,满足了这一需求。每一口麻辣烫,都是对紧张生活的一次小小反抗,是对简单快乐的一次追求。
然而,在这股麻辣烫热潮背后,我们也应该有所反思。如何在追求美食的同时,保护我们的环境,减少浪费?对于传统美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又该如何去做?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深入思考。
天水麻辣烫的火爆,是地域文化、创新精神、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一碗美食,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的面貌。让我们在享受这一碗麻辣烫的同时,也不忘对背后的意义进行深思,寻找到美食与生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点。这不仅仅是一碗麻辣烫的故事,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是这个时代的故事。
旅游业是个厚积薄发的行业,看似偶然的流量光顾,如果没有底蕴积淀和持续深耕,终将会昙花一现甚至为流量所累。眼下正是春回大地,清明、“五一”小长假在即,各地如何把握去年以来的文旅热度并乘势而上,共同创造文旅行业的春天,令人充满期待。
一份麻辣烫的火爆,何尝不是文旅产业在这个春天迎来的又一轮“热辣滚烫”。从淄博到“尔滨”再到天水,文旅产业的热度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在热度之下还需要冷静思考,这“泼天的富贵”如何接得住、接得好,如何让“头回客”变“回头客”,如何让“网红”变“长红”。
山东菏泽的曹县,去年汉服网络销售额达到72.15亿元,网友们戏称这里为“宇宙的中心”。曹县一家汉服生产企业在春节期间推出了几十款龙元素马面裙套装,销量超过3万套。春节过完,经营者原以为热度会下降,但出人意料,产品销量还在持续增长。
马面裙又称马面褶裙,是汉服的一种,也是中国明清时期汉族女子着装的典型款式。
设计师将传统中式元素与现代时尚巧妙融合,让马面裙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而且它更加注重简约和日常化,这一特质正是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键。
苏州在春节期间举办了为期约一周的穿中国传统服饰免费乘地铁活动。穿传统服饰游览景点已成为我们体现节日气氛的一种潮流,在年轻人当中九竞电竞尤其流行。很多年轻人喜欢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穿汉服出游的照片。据统计,国货“潮品”消费中,“95后”“00后”正成为消费主力。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国潮研究报告》中说,国潮是“国”与“潮”的相加。“国”的指向很明确,即为中国,意指中国文化的复兴,将中华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纳入视野;“潮”泛指国货群体和带有中国特色产品的走红。
年轻人为何热衷于新中式风格?答案就在于“国潮”。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越来越自信。“新中式”火爆也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彰显出中华文化越来越自信,因为吸纳和创新正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在当下的中国,“国潮”正掀起一股强大推动力和吸引力,这是一场促进国家传统文化复兴,并将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物品的运动j9电竞官网。对很多中国年轻人而言,他们通过“国潮”这种文化,来彰显自己引以为傲的中国身份。
比如,中国本土香水品牌借助越来越高涨的文化自信浪潮,收获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消费者。本土调香师利用“国潮”趋势,讲好中国的“香香故事”。比如,一家快餐连锁店销售的汉堡加入了传统菜肴内馅,大受欢迎,这家店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当下中国的“国潮”趋势。
无论是设计师还是经营者,都有一个共识:或许马面裙只能火两三年,但“国潮”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只要会“变”,能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穿搭习惯的新中式产品,都会有很大的市场。
马面裙的流行让很多人感慨,“时尚的尽头是国潮”。马面裙进一步唤醒了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更多年轻人也由此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应该由我们自己去保护、传承。只要有九竞电竞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在,“国潮”不息。
执教近80年,叶嘉莹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终身事业,对中华古典诗词的体悟启发了无数学子,善莫大焉。
1937年,初中二年级的叶嘉莹经历了卢沟桥事变。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1948年,随丈夫南下,开始了“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的生活。1974年,才得以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那些忧苦和不幸,使叶嘉莹超越了自己的小我,不再只想自己的得失、祸福这些事情,使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这句话概括自己苦难困顿的一生,她认为,要身经忧患,才能深解先贤的诗词之味。
结合自己的体悟,叶嘉莹笃信诗词能唤回人心深处应有的诗意,帮助人们更好地领悟生命的意义。
九十岁时,有人劝叶嘉莹不要再讲课了,她说,“在我能够把它传述下去的时候,我没有做这件事情,将来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管是对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还是对古代的诗人,都是一种亏欠。”
叶嘉莹说,她所做的不是为了个人的追求,如果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
“我现在已完全超出了个人的得失悲喜。我用自己剩余的生命做着我终生热爱的古典诗词教研的工作……我只想为我所热爱的诗词做出自己的努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叶嘉莹用一生的经历和体悟垂范更多的人投身诗词的海洋。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1978年,叶嘉莹向祖国寄出了志愿回国教书的申请,从此,辗转各地讲学,只为实现书生报国的理想。
叶嘉莹曾这样讲述自己对祖国的深情:“我一生中作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到祖国教书!”
2018年6月,叶嘉莹将北京及天津的两处房产出售所得的1857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2019年5月,她再次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
叶嘉莹对国家、对年轻人永远抱有远大的期许,怀揣一片赤诚。她坚信,只要种子在,无论经过百年还是千年,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诗词必定会绽放花朵结出硕果。
“我们中国是一个古老、强大的国家,我们新生的气象,新兴起的事业都是非常辉煌的,非常远大的。……大家要努力,一起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江山更加美丽,希望我们的前途更加远大。”
日前,应北大创新学社邀请,“鹅腿阿姨”陈秀凤来到百周年纪念讲堂,和莘莘学子分享了自己25年的“创业”之路。
通常,登上这个讲台的,多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陈秀凤只是一位在北大西南门外卖了十多年烤鹅腿的普通女性。
陈秀凤老家在江苏连云港。2000年,她入京谋生,在北大西南门卖水果。后来为了更好的收入,她开始烧烤的营生。“那个时候,北大西南门就有卖烤鹅腿的,生意特别好。直到2016年左右,不再出摊。”就这样,陈秀凤开始卖烤鹅腿,并把自己的微信名字改成了“鹅腿阿姨”,方便学生们联系。
每天早上,陈秀凤先把鹅腿全部清洗,再改刀,之后腌制,下午上烤炉。一炉只能烤出四五十根鹅腿,烤好后用锡纸裹住,放进泡沫箱内保温,晚上送到学校门口,鹅腿从不隔夜j9电竞官网。
同学们因美味的鹅腿,抚慰学习的辛苦,感觉到生活的美好;陈秀凤也因为同学们的认可,获得生活的信心和愉快。她说:“感激北大同学多年来照顾自己的生意,感激同学们在她身体不适时及时送到校医院,我喜欢这座园子和园子里的学生们。”
去年冬天,陈秀凤的烤鹅腿受到了北大、清华等名校学子的热捧,五十多岁的“鹅腿阿姨”也火热出圈。有经纪公司找上门来,甚至带来了几百九竞电竞页的合同;有公司想要为她包装,让她去直播带货……但在陈秀凤看来,“泼天的富贵”带来的不是机遇,而是麻烦。“我就想平平安安地做烧烤,人流量太大,压力太大,我都不敢干了。”经过短暂的休整后,陈秀凤又恢复了烤鹅腿的生意。她把那段经历说得轻描淡写,对于利用流量变现,她“从来没考虑过”。
说起鹅腿成功的秘诀,陈秀凤有许多心得。她总结说,一是讲规则,和同学们建立信任关系。“同学们信任我,在鹅腿群里直接转账付钱,大家形成良性的信任。”二是保证做良心活,有高品质。“不能让大家遇到食品安全的问题,这也是特别重要的。”持之以恒和讲良心,不随波逐流,也不唯利是图,踏实地、认真地烤好每一条鹅腿。
“近些年,我感觉同学们的生活很忙碌,希望大家可以选择一种舒适的节奏,长远地规划和面对自己的生活,持久地为自己的生活努力,这就够了。大家要做个有心人,要观察机会,打持久战,要求高是很好的事情,但是也要劳逸结合。因为人生之路很漫长,不是一步就能迈过去的。年轻的你们充满了生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近日,位于浙江绍兴的鲁迅故里登上了热搜。原因是鲁迅故里的管理方拆除了建筑内的部分栅栏,让游客深度“沉浸”到一代文豪的生长环境中去,在梅子时节、烟雨江南的诗意氛围里,体味迅哥儿当年在琅琅书声中的家国遥想。
鲁迅祖居家宴厅门口原本有道隔离栅栏,想走近观看拍照的游客只能止步于此。最近,这道栅栏撤掉了,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还可以在里面合影留念。
据报道,这次鲁迅故里景区一共撤除了23处隔离栅栏和隔离线处外,鲁迅故居德寿堂和三味书屋思仁堂、小堂前的隔离线和隔离栅栏也被撤去。刻着“早”字的鲁迅儿时课桌,从绍兴鲁迅纪念馆文物库房里“走”出来,展陈到鲁迅纪念馆一楼展厅。
文物古迹存在的一大意义是传承,要传承就要让它们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鲁迅故里撤除部分围栏的举动,恰好也与鲁迅先生本人开放的思想观念不谋而合。游客在这些不设隔离的旧居游览时,也许更能体会鲁迅先生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意志,体会他以“立人”为核心的思想,可谓过去与今天互为照应。
文物古迹能够从隔离栅栏中“走”出来,从库房里“走”出来,是景区向游客迈出的一小步。能够感受到,这一小步包含着对游客的信任和期许。这种信任来自于“即使全部开放,大家也会好好利用和爱护文物空间”的安全感。景区尊重公众了解、接触和利用文物的权利,公众也应该尊重文物古迹,一切拍照打卡行为都需要“克制”。
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鲁迅故里景区主动改变陈设方式,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历史场景的机会,无疑值得肯定。到故里参观的游客如果能够在鲁迅先生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地方站一站、看一看,必然会对课本上学习过的那些文字产生更加真切具象的体会,对其人其事也会多一层理解。从这个角度看,撤除物理上的隔离,拉近的不仅是参观者与展品的距离,更是参观者与历史的距离,让历史变得更加亲切可感。
文物的保护与开放并不是一个本质上冲突的问题,文物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公众以此为窗,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窥那些重要的时刻与切片。而之所以要对文物的物质形态加以保护,正是为了向后人展示那原汁原味的风貌,不让珍贵的记忆随时间的黄沙一同湮没。而要想做好这一辩证关系的平衡,还需要馆方与游客及社会各界的双向奔赴。
我们尊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